最新成果

首页      新闻与公告      新闻动态      正文

破界·共生·启新|探研澳大利亚游戏设计教育·共启产教创新驱动引擎

2025年05月08日 

探研澳大利亚游戏设计教育

共启产教创新驱动引擎

Uncover Australia’s game design education,

power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novation engine.




跨洋越万里,澳洲觅新知


大洋的浩渺阻隔不住思想的远征

万里之遥的跋涉是对认知边界的挑战


The mountains and fields ar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and the road of life is long and winding.

 


<EDUCATE>
     <AUSTRALIA>
  <MELBOURNE>



01.

以教育之名,赴一场南半球的设计之约

2025-04

30

4月30日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的教师团队踏上墨尔本的土地,Edvantage Institute Australia(EIA)的欢迎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场由EIA与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联合发起的“游戏设计与产业前沿研修项目”,不仅是一次技术巡礼,更是一场关于“设计教育如何回应时代命题”的集体思辨。在五天的深度研修中,全体学员以“观察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深入课堂、实验室、美术馆与城市街头,解码澳大利亚设计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


On an educational quest, discover design wonder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undefined
THE EIA

undefined

Edvantage Institute Australia(EIA)合作执行部总监Siding Luo博士为大家讲解,学院参与大型国际影响力活动。以及为大家介绍接下来几天的培训内容。

undefined



02.

【游戏设计中的快速迭代

与创新教学的沉浸式工作坊】




undefined

2025-05

01

     5月1日由SK Games创始人兼首席创新官Louie Roots先生以一场题为“设计中的快速迭代与创新教学”的沉浸式工作坊,为全体学员拉开此次研修项目的创新序幕。作为全球游戏化教育先驱,Louie以“反传统”的授课模式,彻底颠覆了学员对“教学创新”的认知。

     此次工作坊的对话不仅是一次教学法的深度实践,更揭开了墨尔本游戏产业生态的底层逻辑——“以政府-高校-企业协同,为创意者铺就‘试错自由’的土壤”。墨尔本政府通过设立“数字创意产业基金”、建设“游戏技术开放实验室”、推行“创意工作者税收减免计划”,将风险投资、技术工具与政策保障编织成一张安全网,让从业者敢于将“不完美”推向市场。这种产业环境倒逼高校教学范式变革:SK Games创始人Louie Roots指出,若课堂仍困于理论说教,学生将背负“失败即耻辱”的枷锁,在追求完美的幻觉中止步不前。破局之道在于“创造先行”:教学中需构建“快速原型-用户测试-动态迭代”的闭环,将失败转化为认知跃迁的阶梯。例如,可设置“72小时游戏马拉松”,强制学生在资源约束下交付“半成品”,通过真实用户反馈暴露设计盲区;或引入“失败学分制”,将项目复盘报告纳入考核权重,引导学生从“掩盖错误”转向“解剖错误”。唯有让创造先于理论、行动先于规划,学生方能直面设计问题的肌理,在持续迭代中淬炼出“问题定义-工具调用-价值交付”的完整能力链。


The rapid iteration in game design and the immersive workshops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Louie Roots先生课程中的照片


“游戏设计中的快速迭代与创新教学”部分课程内容

愉快的课堂氛围


undefined

Sophia Wang女士,GBCA/EIA 首席运营官,市场营销与招生部总监与培训教师分享墨尔本的国际游戏创作大赛的比赛项目内容。




课后Sophia Wang女士,GBCA/EIA 首席运营官, 市场营销与招生部总监与培训教师分享墨尔本的游戏产业前景,进行热烈探讨。


03.

“Deep Time Real Time” 触摸时间的褶皱】




undefined

2025-05

02

5月2日在“Deep Time Real Time”中触摸时间的褶皱,踏入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设计博物馆的“Deep Time Real Time”仿佛跌入一场跨越46亿年的时空折叠实验。展览以地质尺度为经纬,将人类世的短暂喧嚣编织进地球漫长的呼吸节律中——冰川融水在声波装置中凝成数字瀑布,煤矿岩层切片与AI生成的未来气候图谱并置,原住民“歌之线”(Songlines)与卫星遥感数据在全息投影中共舞。以“时间感知”为切口,解构工业文明对“线性进步”的执念。这给游戏设计在游戏叙事上给出了更多灵感,可打破线性时间框架,构建跨越地球深时尺度的世界观。比如设计一款以地质演变为背景的游戏,玩家在不同时代穿梭,见证冰川消融、岩层变迁,感受人类活动在深时中的微小与影响。玩法机制方面,借鉴“呼吸混凝土”“碳基时间胶囊”概念,设置可持续互动元素,像角色行动影响环境中的“生态值”,影响未来地图生态;玩家留言或成就以特殊形式封存,在游戏后续版本随时间推进逐步解锁,形成跨越时间维度的交互。

Touch the folds of time in "Deep Time Real Time".              

             


馆长为我们解释设计理念▼

04.

【澳大利亚设计中心 &墨尔本大学校园】




undefined

2025-5

03

5月3日上午抵达澳大利亚设计中心(AMCI)进行实地调研,其展陈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观看-理解”的被动模式,转而构建了一个“可采集、可重组、可共创”的动态设计场域。观众领取的芯片互动卡并非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重构设计认知的“神经接口”——当卡片轻触展品旁的隐形感应区,卡片瞬间记录观众观看的展览内。这些数据在出口处生成个性化“采集报告”,可视化呈现观众兴趣与展陈的交互轨迹与采集内容。这给游戏提供了诸多有趣的创新灵感,例如在交互体验上,构建“场景交互采集”体系。

玩家轻触场景中隐形的“能量节点”,节点记录玩家停留时长、互动方式等数据,生成“场景互动报告”,分析玩家对场景元素的关注度,解锁隐藏剧情或奖励。

Design in Australia & the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the interweaving of art and academics.




AMCI负责人为我们讲解策展理念

展览空间与作品展示 

沉浸式观展体验

     下午前往墨尔本大学及其孵化园区参观,墨尔本大学的校园空间与孵化园区,犹如两座交织“理性与感性”的立体实验室,重新定义了学术创新与产业转化的边界。

【校园空间:灵活桌椅重构知识生产场域】

    图书馆的梯形组合桌打破传统规训,以“六边形拼接模块”与“可旋转滑轮底座”为载体,支持2-12人小组自由重组空间形态。学生既可围成“蜂巢式”私密讨论圈,也能拼出“扇形辐射”的汇报阵型,桌面的嵌入式无线充电与触控屏更是让灵感与技术无缝衔接。这种“去中心化”的桌椅系统,恰是对跨学科协作需求的隐喻——设计教育不应再囿于“个人作业”的孤岛,而需构建“动态知识拼图”的生态。




【孵化园区:植物与科技的共生剧场】

园区设计展以“赛博格花园”为理念,将生物传感器与本土植物编织成交互装置:观众触碰“发光蕨类”,其叶脉即刻投射出该物种的濒危数据与3D再生模型;“垂直藻类幕墙”实时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展厅能耗,观众呼吸频率与藻类光合效率形成数据可视化共振。这种“自然-技术-人”的三角对话,彻底颠覆了“科技展冰冷、生态展静态”的二元范式,为设计教学注入“可持续共生思维”的活水。这给游戏设计的新启发,将“赛博格花园”理念融入游戏,打造“自然能量博弈”玩法。玩家扮演生态守护者,在赛博世界中探索“发光蕨类”副本,触碰蕨类触发数据投射,了解濒危信息后需限时完成生态任务,如清理污染源、种植对应再生植株,否则触发区域崩坏剧情。“垂直藻类幕墙”化为游戏能量站,玩家通过呼吸节奏训练小游戏(类似腹式呼吸可视化指引)提升自身呼吸频率与藻类光合效率的共振值,高效转化能量为角色技能、场景机关动力。若共振失败,场景将陷入黑暗,怪物加速来袭,迫使玩家平衡冒险节奏与生态维护。玩法将自然数据转化为生存压力,倒逼玩家思考“自然-技术-人”共生关系,在紧张刺激的博弈中传递可持续理念。


undefined


05.

【教学中的快速原型法——游戏从概念到展厅】




undefined

2025-05

04

54Louie Roots先生讲述教学中的快速原型法,及设计游戏如何从概念到展厅的实践方式。从快速原型到展厅实战——游戏设计教学中的协作化工作流与工具赋能。

Louie Roots先生的游戏设计教学实践中,“快速迭代”与“协作共生”构成了学生从概念到展厅落地的双螺旋引擎。他以“将游戏开发转化为可量化的创造力实验”为核心理念,重构了传统教学框架中的时间成本与协作壁垒。

Roots先生主张以“72小时极限冲刺”替代传统长周期设计,通过“原型-测试-重构”的闭环,将创意验证效率提升300%。例如,在“叙事解谜游戏”项目中,学生需在48小时内完成核心玩法原型,利用UnityTimeline工具快速搭建剧情分支,通过Playmaker可视化脚本实现非编程交互逻辑。这种“糙而快”的迭代方式,让学生直面“创意落地”的痛点,而非沉溺于理论空想。

Roots的教学实践揭示:游戏设计教育不应止于工具教学,更需植入“协作DNA”。他要求学生:在GitHub建立“失败案例库”,记录每次原型迭代中的“愚蠢错误”;使用Notion搭建团队知识库,沉淀角色设计哲学、关卡节奏曲线等隐性知识;通过Mentimeter在课程结束时匿名互评协作贡献值,量化“团队贡献指数”。最终让学生作品在2023年墨尔本国际游戏展中斩获3项最佳新人奖,验证了其“以战养战”教育哲学的有效性。当设计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赋能协作,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游戏,更是一套可迁移的跨领域创新方法论。


The mountains and fields ar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nd the road of life is long and winding.



教学实践与作品案例▼

结业照片

结照片

     5天的培训不是游戏至教育的终点,而是“游戏基因”被重新编码的起点——从工具到思维,从协作到破界,让每个创意都成为可生长的数字生命体。借鉴墨尔本游戏行业培训的“工具标准化+协作生态化”理念,我们将为华商学子打造“创意-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沉浸式课堂:通过“72小时原型马拉松”破除完美主义,以Unity+Miro+Trello构建“云端协作工坊”,用竞赛真题锤炼敏捷开发思维,并引入企业导师“项目陪跑制”,让AR展厅、IP衍生开发等产业课题成为课堂作业。当设计教育从“单向传授”转向“动态共创”,每个灵感都将成长为可落地的“数字种子”,在协作中绽放跨领域创新之花。



 <EDUCATE>
   <AUSTRALIA>
 <MELBOURNE>



END


——————————————





上一条:我院湛素丹教师荣获202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立项 下一条:【从命题到破题——第17届大广赛创意解码专题讲座圆满举行!】

关闭